造车的“互联网们” 底气何在?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上,新能源车型成为话题焦点,同时,互联网汽车、智能技术成为了各车企宣传新品时的高频词汇。随着科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汽车领域,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技术都将成为新一轮车企布局的焦点。
科技在对行业进行无边际的“赋能”,汽车行业也加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军”。除了BAT在资本与合作上的布局,更有以互联网、智能技术为卖点的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涌现。万能的互联网似乎点燃了大众对汽车的关注。
车载系统合作车企 投资布局新车企
百度
北京汽车、长安汽车、 蔚来汽车(D轮)
长城汽车、一汽、 威马汽车(B+轮)
奇瑞汽车、比亚迪等
阿里
上汽集团、福特、 小鹏汽车(A+轮、B轮)
东风雪铁龙等
腾讯
广汽、吉利汽车、 蔚来汽车(A轮、战略融资、D轮)
比亚迪汽车、 威马汽车(D+轮)
东风柳汽、长安汽车等
互联网造车大势 一场“烧钱”的游戏
同很多新兴创业公司相同,如今的造车新势力已成为投资人的“新宠”。相比互联网创业领域每轮数十万的融资额,造车新厂们的融资都是以亿元起步。根据天眼查的企业信息披露,截至目前,几大造车新厂均获得了超10亿元融资总额。其中,蔚来汽车以超过140亿元的融资总额“领跑”,威马、小鹏以及奇点汽车的融资总额分别超60亿、50亿和40亿。要知道,这些企业的成立也不过3年时间。
如今的创投圈已少不了BAT的身影,更不用说以新能源、智能互联等技术为宣传点的造车新厂们。蔚来汽车的A轮融资方包含腾讯产业供应基金、京东金融、高瓴资本等,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百度参与了威马汽车的B轮融资,而阿里则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连投两轮小鹏汽车。细数各家造车新产背后的投资方们,我们会发现华为、360、富士康这些科技互联网公司也早已踏进这一领域。
关注的另一面是质疑。融资的额度高、速度快与新厂们的“交车难”形成对比,加上此前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互联网造车忽悠老百姓”观点,互联网与汽车行业的磨合仍在缓慢进行中。
从操作系统到无人驾驶 循序渐进
车展并非传统车企的一枝独秀,互联网+、智能化、AI等关键词将汽车的科技、互联网元素逐渐放大。一件有意思的事是,你可能看不到挂有百度、阿里logo的汽车亮相车展,但事实上他们已经无处不在。除了“买买买”之外,BAT也在用自身的核心技术联合并影响着汽车产业。
2017年11月,腾讯宣布推出车联“AI in Car”系统,全面开放基于AI的连接能力和生态资源,广汽、长安等五家车企成为了首批合作伙伴。同样在去年11月,百度发布Apollo小度车载系统,将AI交互系统应用于行车场景中。阿里的行动更早一些。在2015年,阿里与上汽集团出资10亿元成立互联网汽车产业基金,并由该基金成立斑马网络,在基于AliOS 操作系统上开发车载系统方案斑马智行。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相比造一辆车,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对操作系统“动手”,显得更合情合理。至于造车环节,一边交给合作方的传统车企,一边投资造车新厂进行市场布局,在卖“软件”的同时也没放下“硬件”。
目前,互联网企业对汽车行业的直接介入主要有操作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以及无人驾驶的技术研发两种。前者重在产业升级与赋能,就目前各家车企的新品来看,这种智能主要体现在以语音交互完成部分汽车行为,比如播放音乐、启动雨刷等,但并未影响具体的行车动作,依然是由人完成对车体的控制。而作为一项未来技术,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的变化则是对出行方式的一种深度改革,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汽车对外部环境数据的主动接收和反应。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汽车的磨合,这种质变也在加速到来。
艾媒咨询分析师李松霖认为,“智能驾驶技术源于多层次技术环境的集成,它的实现需要感知、决策和控制环节的相互支持。随着互联网巨头相继投身智能驾驶,为智能驾驶提供技术支持,高级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将加速到来。互联网将汽车从代步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为出行提供更多的服务可能性。”
数据时代 用互联网思维理解汽车
中国的汽车市场一直保有很高的容量与产值,而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趋势与政策补贴,这类商品将在可见的未来里保有足够高的吸引力。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互联网汽车的发展及造车新势力概念的火热都离不开新能源、新动力这一大背景。
在理解互联网“造车”这一概念上,无论是现阶段的智能操作系统开发还是逐步实现的无人驾驶,都将汽车看做了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或生活场景,它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功能增值的手机,也可以是用户在一定空间内的活动总和。由此产生的数据、信息以及用户反馈都将是汽车升级改进的重要依据,从用户角度出发,相信这是用互联网元素“造车”的重要基础。李松霖认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汽车产品本身转向移动服务、用户体验等更宽泛的领域,而互联网通过对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交易、移动出行、汽车后市场、智慧交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渗透,不断丰富、完善的汽车产业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用车体验。这也体现在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对客户需求有着更为灵活的应对机制。”当然,这种数据收集也将反哺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发展。
在一篇来自钛媒体的报道中,AliOS轮值总经理成力以斑马与上汽的合作为例,解释了对车载系统产生数据的使用原则。其中,涉及车厂技术和品质信息的数据将不经斑马系统,直接上传至上汽汽车的数据中心;而斑马网络在运营过程当中所积累的行为、地图、餐饮等数据属于斑马网络并将共享给合作汽车厂商;最后,阿里在数据收集上只需要两类,分别是用户在使用基于AliOS系统下的斑马智行的过程中,产生的跟操作系统优化相关的数据,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地图数据,如餐饮、停车场、加油/充电站等。
由此看出,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对行车场景下的数据应用,主要在于优化操作系统和构建出行服务的数据库,后者可以理解为“用脚丈量地图”。不仅是汽车,操作系统将是互联网企业进入其他传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以此为基础所积累的数据库,则为他们开展活动、延伸业务提供了支持。
除了数据,互联网自身的特性也为造车提供了思路。在奇点汽车展台,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互联网的一个特点是不断升级、更新,在理解这个特点的基础上,奇点汽车采用的是可升级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进行汽车制造。除了控制系统的升级外,在汽车制造的过程中会留出足够空间,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车子进行硬件上的调整升级。”
可以说在“互联网造车”这个概念上,仍未有明确的定义,但这一趋势已不可避免。
北京晨报记者 张晓莉 张羽
相关资讯
上一篇: 年产值超200亿 佛山氢燃料电池项目落成
请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或免费注册